病原揭秘,疾病治療和預防的曙光
——同濟88858cc永利官网病原生物學系病因研究案例回顧(一)
病原體是指可造成人或動植物感染疾病的寄生蟲、微生物(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真菌)和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是導緻人和動植物患病的根源。當一種傳染病開始流行時,尋根溯源找出病原體,才能使患者得到及時正确的治療,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從而制定保護易感人群的有效防治措施。因此,病原體的确定和溯源至關重要。
病原生物學在探索病因、尋找病原學證據的開創性工作中,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近一個世紀中,同濟88858cc永利官网病原生物學的先輩們以其深厚的醫學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揭開了一個又一個新發疾病的謎底,為患者得到有效治療和流行區的預防控制策略作出了卓越貢獻,反映了病原生物學系先輩們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格物窮理,求實、奉獻、創新和協作的科學家精神。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曆史資料,對病原生物學專業大師們的事迹作一簡要介紹,以期讓讀者了解我院病原生物學家的科學研究和感人事迹。
1930年代,姚永政教授調查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曾經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傳染病,流行于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早期的血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非常有限。1930年代姚永政教授先後開展了南京(1931年)、浙江開化(1933年)、南京湯山(1933年)的血吸蟲病調查,之後又以病例的診斷為線索開展了江蘇鎮江(1934年)、江蘇宜興(1936年)和廣西賓陽(1938年)的血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了新的流行區,為血吸蟲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1934年9月,某兵團兩名士兵因病至南京中央醫院治療,診斷結果一系血吸蟲病,一系姜片蟲病。姚永政教授聞訊,即赴該院查詢,得知患者起病于鎮江團部,并獲悉同樣病症者還有約數十人。鑒此,姚教授于11月7日偕同助手2人,衛生稽查2人,前往兵團駐地進行寄生蟲病的調查。該團部669人,經糞檢普查,血吸蟲病6.87%,鈎蟲病10.31%,蛔蟲病25.26%,姜片蟲病0.6%。在士兵練習遊遊的甘露寺右側河邊,檢獲陽性釘螺。姚教授對兵團及駐地周圍居民提出防治指導意見,包括急需處置的事項和根本防治的一系列辦法。
1936年5月中旬,有人遊覽江蘇宜興善卷洞,見一少年導遊鸠形鹄面,身軀矮小,面黃腹腫,據說該症狀已有數年。姚永政教授聞訊後,偕同1名技術生,攜帶藥械前往宜興縣實地調查。在少年導遊生活的祝棱村,姚教授通過顯微鏡檢查,在少年及另兩名同類患者大便中發現大量血吸蟲卵,因此将其确診為血吸蟲病,立即帶至城内縣立醫院免費收治。此外,在祝棱村及宜興縣城城牆外檢獲含有血吸蟲尾蚴的陽性釘螺;并進行動物感染實驗,首次證明宜興縣為血吸蟲病流行區,并提出綜合防治該地血吸蟲病的一系列措施。
1938年初夏,姚永政教授受托赴賓陽縣王靈鄉調查“大肚病”。6月5日,姚教授首次檢查王靈鄉大肚病患者6名,于其糞便中均查見血吸蟲卵,揭示了大肚病的病因。由于該區域村民肝脾腫大及發育障礙非常普遍,随後對該鄉開展大規模普查,每個待檢者先用糞便塗抹法查4次,陰性者再用毛蚴孵化法檢查,最終确定人群血吸蟲病陽性率為55.5%(106/191)。
姚教授在王靈鄉秀山與村莊之間的小溪和田溝中尋獲甚多釘螺,經解剖釘螺陽性率7.9%(72/916),家兔感染試驗檢獲血吸蟲成蟲。因釘螺外形與其他地區釘螺有差異,遂送交國際螺蛳專家Bartsch請予鑒定,該地區釘螺被斷定為一新種,命名為姚氏釘螺(Oncomelania yaoi)。
另外,據當地三位80多歲老人回憶,在他們幼童時,半數住戶均有此病,男性居多,得病後5—10年内即死,據此推算血吸蟲病在該地至少流行了60年之久,但從未有研究報道。通過廣西賓陽縣王靈鄉血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姚永政教授首次報道了廣西境内存在血吸蟲病的流行。

1938年姚永政團隊在廣西賓陽調查“大肚病”。左為毛蚴孵化法檢查血吸蟲病。楊文遠(右)。

1938年姚永政團隊在廣西賓陽調查“大肚病”,在王靈鄉野外采集釘螺。
1940年代初,杜公振教授調查川南之嚴重的地方病——痹病
痹病,川人土語讀pa,俗稱麻腳瘟,曾流行于岷江流域的一種地方病。其主要症狀為肌肉麻痹,由四肢末端開始,漸及軀幹部,神志始終清楚;重症者,則以呼吸肌麻痹心髒停止而死。痹病起于何時,無典籍可稽考,1940年初據川南疫區人民傳說,從前雖有此病,但不如近來之多,尤以1939年以來更為猖獗。
川南地處偏僻,文化落後,抗戰爆發之後,科學人才西遷,此病才有機會成為科學家研究之課題。1940年恰逢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往宜賓李莊,同濟人目睹痹病對當地百姓的危害,艱苦辦學的同時攻克了痹病的病因、病理、臨床治療和預防難題。
1941年秋,宜賓發現痹病多起,時同濟大學醫學院杜公振教授将該病加以深入研究,發現該病系由為當地食鹽中鋇所緻,并将研究結論及時向社會公布,以盡快科學救治病患,并切斷了危害之根源。10月30日,《戰時醫政》發表杜教授“川南之麻腳瘟(即痹病)”一文,編後記評論雲:“本期‘川南之麻腳瘟’一文,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川南麻瘟病,有呼為‘巴病’或‘怕病’的,久已為醫界人士所注目,但對于該病的原因和本質,似尚未有定論。本文作者同濟大學杜公振教授,就這方面作了詳細慎密的研究,而肯定該病系因食鹽中所含鋇質中毒所緻,并提出極有價值的意見,以供當局之棌行。杜先生對于該病的學術研究已做了開道的工作,給與我們以極有用的南針和極可貴的參考資料,使我們深為我醫學學術界慶。”
1942年2月,《西南醫學雜志》發表駐重慶記者通訊:杜公振談橋鹽含鋇問題(川南麻腳瘟之病源):“川南之麻腳瘟(即痹病),自經同濟大學研究證明為五通橋鹽含多量氯化鋇所緻後,甚為社會注意。旋經鹽務當局否認此病與橋鹽有關,茲據同濟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杜公振談稱,橋鹽含鋇,鹽務方承認隻含百分之一至四,惟據該校化驗,病人所食之鹽均含百分之十五左右,此鹽對實驗動物亦有毒性,滇鹽井鹽則否。用純粹之氯化鋇亦引起同樣病征。痹病屍體解剖亦發現鋇中毒病變,并自屍體胃中檢出鋇質,故認此病為鋇中毒無疑,并以百分之一至四之鋇量,已為過高。”
1942-1943年,杜公振和鄧瑞麟等教授繼續深入系統地研究痹病,包括臨床表現、動物試驗、屍體解剖、中毒試驗、患者人群、地理分布、制鹽技術、治療等相關問題。他們發現病人發病快,輕重不一,死亡率4.5%,有複發者,複發多次後常難以治愈。以患病者食用的食鹽飼喂家犬動物使動物發病,并檢測到食鹽氯化鋇含量為25.69%(市售毒鹽)和20.74%(患病者所食毒鹽),證實了毒鹽中的氯化鋇為禍首。屍體解剖顯示病人及試驗動物胃腸道充血并有出血點,腎髒充血。病患多為貧苦的體力勞動者,吃了含鹽多的素食,并且食量很大。該病發生于含鋇食鹽之銷售區。食鹽制備所用鹵水來自地下300米,含有氯化鋇及其它成分,制備時最先結晶的巴鹽含鋇量很低,在最後結晶的上層,顆粒狀謂之渣鹽,含鋇量很高。渣鹽混入先結晶的巴鹽銷售,造成了痹病的流行。硫酸鈉、硫酸鎂均為有效之解毒劑,可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無毒的硫酸鋇。治療用硫酸鋇口服,輔以強心劑等,或靜脈注射硫酸鋇(生理鹽水),效果亦佳。此外,研究團隊還根據動物試驗,發現阿托品效力甚佳,即時用藥可預防中毒。
1943年,杜公振和鄧瑞麟教授總結完成《痹病之研究》工作報告。1944年5月,該報告獲得應用科學著作1943年度學術獎勵一等獎。

1941年6月某作者的科普文章,對鋇鹽導緻痹病持懷疑态度。由此可見杜公振教授研究鋇鹽與痹病關系的重要性。

杜公振、鄧瑞麟著《痹病之研究》獲得1943年度學術獎勵一等獎。
1975年,魏德祥教授參加肝片形吸蟲病罕見重症病例的診療
1975年8月1日,恩施縣23歲女學生向某從縣城學校回鴉鵲公社家裡度暑假,2~3天後開始出現畏冷低熱、咳嗽、胸痛、偶爾痰中帶血絲,伴有持續腹部隐痛。其兩個弟弟一周内也相繼發病,病情與其姐姐大緻相同。
在當地衛生院,向某被疑為“結核”,抗結核治療10天,體溫繼續升高到39度,乃轉至地區醫院檢查。胸片顯示右上肺片狀陰影、左側氣胸,繼續用異菸肼、P.A.S.及鍊黴素等治療10天仍無效,乃改用青黴素、鍊黴素、四環素等治療5天仍無效,又改用中藥治療4天仍未見好轉。9月13~22日又改用氯黴素、紅黴素、慶大黴素、氫化考的松治療一周,體溫仍不降。體查肝壓痛明顯,超聲波檢查考慮“阿米巴肝膿腫”。9月28日改用滅滴靈和土黴素治療16天,并用中藥及其它支持療法,療效仍不明顯,中途第9天加用氯喹啉共11天,病情繼續惡化,進行性消瘦、貧血、腹脹并出現腹水,考慮為金葡敗血症,乃于10月19日轉來武漢醫學院附二院(即同濟醫院)治療。
患者向某入住本院時距離當初發病已有兩個半月之久,面色蒼白,消瘦,呈惡病質,胸腔積液,腹水,心電圖顯示心肌受損。腹水癌細胞陰性,糞檢寄生蟲陰性。經讨論考慮為某種原因不明的感染性疾病,先用新青Ⅱ 、卡那黴素及氯黴素等抗感染治療,隔 2~4日輸血一次,加強支持療法。入院後未再發熱,但一般情況日趨惡化,極度衰竭,表情淡漠,皮膚逐漸出現出血斑點。因患者的弟弟同時住本院治療,11月10日對其弟行剖腹探查,肝髒活檢病理報告懷疑為斯氏肺吸蟲病侵犯肝髒,但未見蟲卵及蟲體。
為準确地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内科、寄生蟲學和病理三學科進行了會診。寄生蟲學專家魏德祥教授提出,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化驗檢查、流行病學及其弟弟肝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斷定為寄生蟲病。可能是:1.肺吸蟲病(特别是斯氏肺吸蟲病),但姐弟二人都無遊走性皮下結節,未住院的弟弟也無肺吸蟲病明顯佐證。均不能确診為斯氏肺吸蟲病。2.肝片形吸蟲病,因人不是本蟲的适宜宿主,通常感染是偶然性的,感染蟲數少時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有腹痛、低燒、風疹等,重者可有高燒、腹痛、肝腫大、貧血等。本病例重度感染,多次糞檢陰性,同時發病三人,病情複雜難以準确判斷。3.肝吸蟲或肝包蟲,但臨床表現與流行病學與本病不符。會診後,大多數專家的意見認為患者有肺吸蟲病的可能,于是自15日晚開始對向某進行别丁治療,仍無效,于11月20日死亡。
為了追根溯源,魏德祥教授參與了向某的屍檢,并彙報了屍檢中的寄生蟲學檢查結果:肝髒表面檢獲活的未成熟肝片形吸蟲1條、肝髒切面的肝膽管和膿腫中擠出38條肝片形吸蟲、十二指腸腸腔中檢出2條肝片形吸蟲、脾髒檢出未成熟肝片形吸蟲1條。在十二指腸内容物中檢出少量肝片形吸蟲卵,這是在患者生前未曾查到的。
由于屍檢顯示向某死于肝片形吸蟲重度感染,醫生分析其兩個弟弟也是感染了肝片形吸蟲而發病,經過正确的診斷和治療,患者得以康複。
魏德祥教授進而對這一罕見的肝片形吸蟲病重度感染并家庭聚集感染案例進行了相關知識的介紹和總結反思。肝片形吸蟲成蟲寄生于羊、牛肝膽管内,蟲卵從終宿主糞便中排出,入水孵出毛蚴,鑽入錐實螺體進行無性生殖發育為尾蚴,發育成熟的尾蚴逸出螺體,附着于水生植物如水紅菱等表面形成囊蚴,牛羊等動物吞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人通過這個途徑感染較少見。在這個案例中,姐弟三人同時重度感染本病,這一事實告誡我們,即使是極為罕見的寄生蟲病,也應高度警惕。肝片形吸蟲與肺吸蟲病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深入慎思,仍有細微鑒别處。肝片形吸蟲感染遊走性結節少見,感染兩三個月不易查到蟲卵,對肝髒損害較重,血象變化較大,有生食水生植物或水生植物污染的食物史。經當地醫院流行病學調查,此肝片形吸蟲病家庭聚集感染者生活的恩施縣牧區,患者平時有喝生水的習慣。


向某屍檢病肝标本,現珍藏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寄生蟲标本陳列室
參考文獻
1.姚永政,祝海如.鎮江住血蟲病調查報告書.中華醫學雜志.1935.21(4)
2.姚永政.宜興之血吸蟲病.中華醫學雜志.1936.22(9).
3.姚永政.廣西賓陽之血吸蟲及蟲之新鐘中間宿主.同濟醫學季刊.1940.7(3)(戰時複刊号)
4.杜公振.川南之馬腳瘟(即痹病).戰時醫政.1941.3(8-9).p.1-8
5.杜公振.橋鹽含鋇問題.西南醫學雜志.1942.2(2).p.37
6.杜公振.痹病:川南之嚴重地方病.現代醫學.1944.1.(1).p6-13
7.附屬二院内科教研室.寄生蟲學教研室.病理學教研室.發熱、惡液質、肝大、腹水.武漢醫學院學報.1977年第3期.
作者:方正明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