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生物學系 施靜老師
個人簡介: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神經生物學3級實驗室主任。湖北省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副主編。主要從事腦缺血神經元保護機制的研究。在研究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中荷合作項目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參與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攀登計劃1項。曾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湖北省教育工會先進女職工等獎項。主編《神經生物學實驗技術與科學思維》、《學習記憶與機器學習實驗原理》及作為副主編編寫《醫用神經生物學綱要》、副主譯翻譯《神經系統-基礎與臨床(“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翻譯教材)》等教材,參與編寫《神經科學》(主編:韓濟生)。
Q:您認為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A:大學優秀教師的素質應該是綜合的,基本素質包括做人、做事、做學問。做人要有高尚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和強烈的責任感;做事要敬業愛崗,對教育事業全情投入;做學問要勇于追求科技創新,堅持學術獨立精神。
Q:您認為在您的工作經曆中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A: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44年,除去念大學、攻碩士、攻博士,其他時間都是在工作。相對而言,我的工作經曆比較長,不同的工作階段有不同的收獲,很難從中抽提出“最大”收獲。這裡就把感悟當做收獲來完成這個題目吧。我認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件幸福的事情。我喜歡我所做的研究,我熱愛站在課堂傳道解惑。此外,我擁有最好的同事,我有一群“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學生,因此,我工作經曆中最滿足的收獲就是“幸福”。
Q:您是如何平衡好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呢?
A: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我還不需要用“平衡”這個詞。首先,我的教學工作量不算多;其次,我所教授的内容《神經生物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領域,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科研進展,每天跟蹤相關領域最新進展和引進科研進展到課堂相得益彰,因此,教學與科研與我而言是“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
Q:在您看來,教書和育人該如何诠釋呢。教學中,您覺得您最為滿意的方面有什麼方面呢,可以具體講一講嗎?
A: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這是教書育人最好的诠釋。我認為較好的教學模式是,在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裡科學家們求知探索的欲望、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解救病患的悲憫之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的品格,由此培養學生胸懷大志的情懷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Q:您認為,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培養什麼樣的能力是最有必要的,為什麼?
A:無論是學習還是今後的科學研究,大學生要有強烈的探索和創新驅動力,這種驅動力是成功的前提。
Q:今年是咱們華科70周年校慶和同濟醫學院115周年院慶,您對咱們學校的祝福是什麼呢?
A: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就是承載樹人的基石。母校悠久的曆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積累是培養國家棟梁之才的底蘊。籍華科70周年校慶和同濟醫學院115周年院慶之際,祝我的母校續積厚重曆史,再展偉業宏圖,永譜絢麗華章。
采寫後記:
恰逢本校70周年之際,對優秀老師的采訪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亮點。此次對施靜老師的采訪,讓我們感觸頗深。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焰火。”施靜老師很好地诠釋了這一點,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不僅給學生傳授過硬的專業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們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寓教于樂,以潤物細無聲的滋養了學生的品格,為大學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施靜老師将自己的職業和人生價值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尤其是天底下最陽光的職業—教師,不僅收獲了幸福,還實現了人生價值。這給我們青年大學生很大的啟發: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或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人們隻有為同時代的人的完美,為了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趨于完美。我們應該有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新時代的建設過程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螺絲釘”。
施靜老師認為我們大學生應該培養強烈的創新驅動力,體現了老師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我們隻有保持對科學的熱愛,在科學的大道上不畏勞苦,敢于攀登,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