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學系 馬婧薇老師
個人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免疫學系副教授,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2009年和2012年先後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免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免疫學系黃波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1月入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免疫學系。2016年被中國免疫學會授予“第六屆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學者獎”。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大項目子課題等。現為中國免疫學會女科學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和第六屆抗癌協會腫瘤生物治療專委會委員。
Q:在教學科研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人?
A: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在教學過程中每學期都會遇到認真向學,積極與老師互動的學生,有的本科生還主動申請到實驗室進行科研學習,他們年輕、活力的思想有時能給予老師很多靈感與啟發。
Q:如何在科研中保持持續的熱情與輸出?
A:科研工作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非常高,這需要強大的定力去面對,形成工作習慣。我的導師們對我的影響很大,是我做人做科研的榜樣。我在碩博階段的導師是沈關心教授。沈老師的辦公室就在我隔壁,一面玻璃牆相隔。沈老師一直到現在都是辦公室來的最早的,節假日也不休息,全天都可以聽到他敲擊鍵盤的聲音,這對我的觸動挺大的。
Q:您在帶學生做科研的過程中,比較看重學生哪方面的能力?
A: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每天要閱讀新的文獻,從中獲取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這些都需要同學們自己去鑽研學習。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那麼就要會分析失敗原因,同時提出解決方案。
Q:您平時會不會給大家比如說推薦某些期刊比較好,然後推薦大家去閱讀?
A:我覺得廣泛的文獻閱讀非常必要,這可以保證學生們有一個好的科研視野。但做到這些其實并不容易,很多同學在早期閱讀文獻的過程中效率不高,這需要自己長期的堅持和導師的引導。我基本上會保證每周一次組會,在組會前一天将課題相關的文獻發給學生,讓學生做成PPT,在組會上彙報并深入讨論學習。這種反複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演講能力均會得到提高。
Q:透過科研的視角,您對當今青年的擔當有怎樣的看法呢?
A:我有一個學生,本科就讀于華科公共衛生專業。他在碩士一年級的時候,做事情并不是特别主動,缺乏科研熱情和動力。研二因為疫情在家待了大半年,在這個過程中,他和我交流了很多想法。我覺得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返校後非常努力,後來又繼續在我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他的改變對我的觸動還是很深的,我覺得新青年的話還是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的,隻是有時候需要被合适的引導。
Q:即将到70周年校慶了,您對學生有怎樣的一些寄語呢?
A:希望同學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目标,在自己的專業上越來越優秀。
采寫:吳卓蘭張敏(衛管200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