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首頁  -  講基礎故事  -  人物訪談  -  正文
【迎校慶 人物訪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郭雨松老師

作者:采寫:張浩然崔勳怡趙加慶(2020級臨床本碩博) 時間:2022-09-06 點擊量: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雨松老師

個人簡介

郭雨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湖北省百人計劃、武漢英才-優秀青年人才計劃。主持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面上項目。

郭雨松教授是美國萊斯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博士後,主要從事機械敏感離子通道Piezo等膜蛋白的結構和機制研究。入選美國Damon Runyon癌症研究基金會HHMI Fellow,擔任湖北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Acta Materia Medica雜志青年編委,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志審稿人。近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2篇)、eLife、PNAS、Journal of Virology、PLoS Pathogens和Cell Discovery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

Q:聽說您的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能否将您導師身上一些非常優秀的、頂尖科學家的品質推薦給我們大學生?

A:我的博士後導師是獲得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Roderick MacKinnon教授。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隻要他看中了某個研究方向,他就不會去考慮這個課題有多難,或者有哪些技術還沒掌握,而是執着堅定前行。遇到什麼難題就解決什麼難題,什麼技術還沒有掌握,就去學習什麼技術,這就是他的科研态度。最初他的科研訓練背景是以電生理學為主要方法的鉀離子通道功能機制研究,但是大量電生理實驗數據的積累還是不能解釋鉀離子通道的作用機理,究竟為什麼它可以讓鉀離子高效通過,但鈉離子不可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一定要借助于結構生物學的研究,也就是要看清楚通道的每個原子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但他本人沒有任何結構生物學的基礎,而且膜蛋白的晶體學本身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也是十分有挑戰的技術難題。當時他在哈佛大學,那裡的研究者不太支持他去做這個沒有基礎的冒險。但洛克菲勒大學願意支持他進行這項世界前沿的挑戰,于是他就把實驗室搬到了洛克菲勒大學,并很快完成了鉀離子通道的結構解析工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并沒有過多考慮自身的基礎或背景限制,而是考慮為了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很重要的科學問題,需要掌握什麼技術,然後就去高效地學習這些技術,并解決問題,為此甚至不惜換一所學校。最終他也因為針對鉀離子通道的相關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研究成果在1998年發表,短短五年後就獲獎,可見這項成果的意義是非常被大家認可的。

這一點一直給我很大的啟發,在我們考慮未來方向的時候,不要局限于我們本來會什麼,不是“有什麼做什麼”,而是真正思考我們自己想做什麼,主動尋找所需的資源,獲得這些資源,也就是“要做什麼就找什麼”,我感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點,其實他是醫學博士背景,就跟我們很多同學們一樣是臨床醫學的本科以及博士,學位是MD。但是他在畢業之後并沒有直接去做臨床醫生,而是找到了本科時的導師去做博士後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基礎科研才是他想要從事的方向。他本人對自己的介紹是“一個對數學很有興趣的生物物理學家”但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大家可以注意這幾個關鍵詞,可見他的涉獵其實是很廣泛的,并不會局限于某個學科領域。感興趣的問題需要什麼,不管是技術還是知識,他都會去探索學習。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把視野放寬一點,不局限于臨床醫學背景,在臨床研究裡依然可以放開我們的視野去了解很多其他的知識。不管是出于興趣,還是出于對工作的幫助。

最後說一點,他本人也不局限于完成科研工作。他非常喜歡皮劃艇運動。他會自己劃皮劃艇到很遠甚至沒有信号的地方,有時候暑假會劃一兩個月沒有任何信息。這種運動确實讓他保持非常好的身體狀态,同時讓他産生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他研究的是離子通道,他就會想我們的通道和運動是不是有關聯,比如熱身不夠充分,或者是強度很大的時候出現抽筋,和離子通道有什麼關系。他也因此延伸出了一些相關的轉化研究。

Q:在教學中對我們學生的建議或要求有哪些?

A:其實我2020年才回國任教,在教學方面的經驗并不多,之前在美國是以助教工作為主。我目前的體會是,同學們可能需要在上課的時候更多與老師互動。老師們在課前進行了精心的課堂設計和準備,如果同學們有積極的反饋,老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後面内容進行調整,達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同學們并不投入,溝通效率不好,老師就可能會誤判。所以我希望有一個良好互動的氣氛,這樣教與學的效果都會更好。

Q:您覺得我們本的學生與國外學生有什麼不同,國外學生學習方面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A:我在萊斯大學讀博士時做了一個學期的講師,接觸的是大一新生,我的感覺是這些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方向已經有了長遠的思考,大一剛進來就已經在想,本科畢業之後會到什麼地方在哪個領域進行之後的學習。我覺得這對于剛剛十八九歲的孩子來說難能可貴,值得學習。他們之所以能有比較細緻的長遠規劃,據我觀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較早開始大量閱讀文獻,對各個領域有相當的了解,比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我們也可以不局限于已經選定的專業方向,而應涉獵更廣泛的區域,給自己的未來增加更多可能性。

Q:您對我們學生祝福期望或者勉勵是什麼?

A: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危機并存,更加需要我們的青年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好本領,在将來需要的時候發揮價值,為國家、為社會、特别是為大家的生命健康,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我相信我們的同學們都可以做得到。

Q:今年是華中科技大學70周年校慶,同濟醫學院115周年院慶,您對學校的祝福和希望是什麼?

A:我們學校目前處于國内頂尖,在很多領域都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祝福我們的同學們不僅僅在學業上有更好的發展,整個人生也能更加充實、飽滿、有價值,希望我們的老師們能夠更加專注投入,享受教學與科研,大家共同将我們的學校建設得更好!



學院地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

                  同濟醫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2号樓1426室

郵編:430030 | 電話/傳真:027-83692608
院長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中国·永利(8858cc·Macau)官网-Branding Company 版權所有 鄂ICP備05003322号-1

Baidu
sogou